醫院漲價,減少不必要的門診利用率是國家大政策方向

醫院掛號費急漲 醫認為落實平等有必要
Photo by Suzy Hazelwood on Pexels.com

台灣目前擁有20家醫學中心,針對普通門診來看,大致來說,公立醫院的費用勉強能夠控制在1,000元以下,但多數情況下,病患難以在1,000元以內離開醫院,而其中最大的差異體現在掛號費上。

一般而言,公立醫院的掛號費較為實惠,而私立醫院的費用則較高。

私立醫學中心中,只有台北醫學大學體系下的萬芳醫院,以及台大醫院、台北榮總、萬芳醫院、成大附醫、三總等公立醫學中心的掛號費維持在100元,其他私立醫學中心則多達200元。

至於急診掛號費用最便宜的是台北榮總、萬芳、成大和三總的200元,其他醫院則在250元以上,新光醫院的330元最高。每年多一次門診,健保需支付346億元。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掛號費屬於行政費用

因每家醫院的成本結構不同,可以根據需求訂定掛號費。掛號費也是抑制醫療資源浪費的手段之一。

有些位在台北市中心的醫院掛號費僅50元,但民眾大量就醫導致醫院向健保署申報的健保點數暴增,而健保總額是固定的,導致每一點健保點數換算下來的金額打折扣。

醫院收入減少,難以添購新的醫療設備、維持醫護良好執業環境,最終影響的是民眾的醫療品質。

洪子仁指出,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每人每年就醫8~9次,國人則高達15.9次,近乎2倍,而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多1次門診就醫,健保就得多支付約346億元。

「減少不必要的門診利用率是國家大政策方向,但掛號費門檻這麼低,尤其大型公立醫學中心,掛號費和提供的醫療服務不成比例,不是變相鼓勵民眾有病沒病就去看門診嗎?」

他強調,醫療資源有限情況下,應節制不必要的門診就診,掛號費收費機制應與市場同步,全方位從公私立醫院成本結構及城鄉關係去探討,反映當地經濟水平條件。

「有了健保之後,民眾因病而窮、因窮而病的人大大減少,還需要和20年前健保開辦時一樣採齊頭式的平等嗎?說穿了,其實只是假平等。」

台北榮總自20年前起,堅守著100元的掛號費不變,成為台灣醫療界的獨特存在。

對於這個堅持,北榮副院長李偉強表示,「現在的公立醫院已經不是大家想像的公立醫院,」政府對於公立醫院的補助日益減少,北榮總自己來說,政府只補貼部分的教學研究經費,其餘絕大部分的營運費用來自於健保給付以及少部分的自費收入。「榮總不以追求高盈餘為目標,」李偉強說,雖然收入有所制約,但北榮總持續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並透過節約成本的方式,如節水、節電、智慧化等,來提高效益,同時也用於提升員工薪資福利、購置新設備、提高醫院競爭力。

然而,李偉強也坦言,有些人認為像北榮總這樣的大型醫學中心應當提高掛號費,以實踐分級醫療,防止民眾過度湧入大醫院就醫。然而,每當公家醫院提出調漲掛號費的建議,總會有一些聲音主張公立醫院不應該率先提高費用。因為醫療是社會安全網的最底層,應當照顧市民和弱勢民眾的需求。公立醫院的責任不僅僅是提供醫療服務,還包括穩定社會秩序。

台北榮總的堅守,凸顯了公立醫院在台灣醫療體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面臨的複雜挑戰。如何在財政壓力下繼續提供高水準的醫療服務,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