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以主動脈組織工程修補外傷性氣管破裂 台大團隊成功重建患者生命通道
一名24歲男性於下班途中騎乘機車,不幸遭路邊掉落之電線纏繞頸部,導致嚴重頸部外傷並造成氣管大範圍破裂,當場呼吸困難、生命垂危。患者緊急送往鄰近醫院急救,當下由急診團隊實施氣切術穩定呼吸後,轉送至台大雲林分院進行後續處置。
在雲林分院,醫療團隊首先穩定生命徵象並執行初步氣管修補手術。然而,後續電腦斷層與支氣管鏡檢查發現,患者在氣切管以上的氣道出現息肉,導致氣管完全阻塞。病患無法自主呼吸與吞嚥,必須依賴氣切呼吸及鼻胃管灌食維生。
經跨院討論後,病患轉診至台大醫院總院,由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領導之氣管重建團隊接手治療,並評估進行「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重建手術」。手術於2023年10月26日順利完成,術後隔日即脫離呼吸器,第四日轉至普通病房,並於同年12月5日康復出院。至2024年4月已成功移除氣切管,目前患者可正常飲食與發聲,恢復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力。
今(21)日,台大醫院為該名病患舉辦溫馨慶生活動,象徵其重獲新生。患者亦感謝醫療團隊的全力救治,使他有機會重返正常生活。本案例亦為全球首例使用主動脈組織工程技術成功修補外傷性氣管破裂之實證,已於2024年7月獲《JTCVS Techniques》國際權威期刊接受刊登。
技術突破:從法國啟發到台灣首創 亞洲第一個成功實例團隊
氣管重建一直是胸腔外科領域最具挑戰性的手術之一,特別是在面對大範圍氣管缺損時,傳統縫合已無法滿足重建需求。過去全球多項仿生氣管研究多數因併發症、免疫排斥或結構失敗而宣告失敗。
2018年,法國Emmanuel Martinod教授首度發展出以冷凍保存大體捐贈主動脈為基材的氣管重建術。該技術不僅無需配對血型,亦無需使用免疫抑制藥物。術前將主動脈在−80°C冷凍保存,使用前解凍植入,同時搭配專屬支架支撐,防止塌陷。植入後,主動脈可在體內成功再生出氣管黏膜與軟骨,實現真正的「功能性氣管重建」。
健康策略參考
- 營養配方選擇
- 採用高熱量、高蛋白營養配方,以支持氣管黏膜再生與傷口癒合。 - 營養素評估
- 評估有無潛在維生素A、C、鋅與鐵缺乏,這些營養素對組織修復極為關鍵。 - 飲食進程與質地調整
- 恢復初期採軟質或流質飲食。
- 鼓勵攝取優質蛋白質來源(如乳製品、豆製品、蛋類等)。
- 根據病人體重與活動量調整總熱量需求。 - 營養成效追蹤
- 持續監控: - 體重變化
- 血中白蛋白水平
- 肌肉質量
- 吞嚥功能安全性
- 作為營養介入與復原進度的重要指標。 - 長期營養管理
- 維持高密度營養飲食,避免體重快速流失。
- 補充足夠水分以促進黏膜健康與代謝功能。 - 心理與家庭支持
- 長期營養限制與手術壓力可能引發焦慮或食慾低落,建議搭配:心理諮詢與家庭關懷與陪伴
- **文章僅供參考,請依個人情形洽專科醫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