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會發電」成病灶關鍵 抗癲癇藥物有望成治療新方向

小細胞肺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稱,儘管僅占整體肺癌的約一成,卻以惡性高、轉移快、治療難度大聞名,患者平均存活期不到一年。然而,台大醫院與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合作的一項跨國研究,於今(12)日公開宣布,首度揭露小細胞肺癌惡化背後的關鍵機制——癌細胞具有自主「發電」功能,能藉由神經電訊號促進腫瘤擴散與惡化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月12日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為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開啟嶄新思路,未來有望透過調控癌細胞的神經電活動,抑制腫瘤惡化,甚至應用於大腸癌與胰臟癌等高度轉移性癌症。

自主放電推動癌細胞惡化 研究首次揭示神經電活動與腫瘤關聯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小細胞肺癌屬神經內分泌腫瘤,性質類似「裝上太陽能板的電動車」,即便切斷外部供應,它仍能靠自身「發電」維持惡性生長。這一特性,讓目前常見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與代謝的療法難以奏效。

「傳統化療猶如斷水斷電,但小細胞肺癌會自發放電,必須從源頭拆掉那塊太陽能板,才能有效控制。」陳晉興形象說明。

此次研究由陳晉興與台大醫學系校友、現任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博士李力恩所主導,並與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丹納法柏癌症中心、德州西南醫學中心等國際權威機構共同參與。

團隊利用河豚毒素(Tetrodotoxin)抑制癌細胞的電生理活動,證實可顯著減弱神經內分泌細胞(NE細胞)的腫瘤形成能力,進一步確認癌細胞的自主「放電」現象,是促使腫瘤生長與轉移的主因之一。

抗癲癇藥物提供治療靈感 為未來癌症藥物研發注入新契機

李力恩指出,這是醫學界首度將神經科學方法應用於腫瘤研究,證明癌細胞的電訊號活性會加劇惡性程度。「這項發現不僅為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提供新方向,也為其他高轉移性腫瘤,如大腸癌與胰臟癌帶來啟發。」他強調。

更令人關注的是,研究也發現,部分接受標靶治療的肺腺癌患者,後期可能出現小細胞癌的轉化現象,顯示此電活動機制或許也參與其他癌症類型的演變過程。

未來若能仿效抗癲癇藥物的機制,抑制癌細胞的異常放電,有望開發出全新類型的腫瘤抑制藥物,甚至如同肉毒桿菌素或蛇毒抗血清,發展「以毒攻毒」的療法,為惡性腫瘤治療注入嶄新可能。

小細胞肺癌與吸菸高度關聯 戒菸仍為首要防線

儘管小細胞肺癌的發生率不如肺腺癌普遍,但其患者大多為長期吸菸者,與吸菸高度相關。陳晉興提醒,肺腺癌患者中有不少人並無吸菸史,但小細胞肺癌患者多數曾為老菸槍,顯示戒菸仍是預防肺癌的最基本且有效手段。

他補充指出,約5%的肺腺癌患者在接受治療一段期間後,可能轉化為小細胞肺癌,使得臨床治療更加複雜,凸顯防癌與早期介入的重要性。

小細胞肺癌的自主放電機制一經發現,將癌症的生理理解帶入一個全新維度。透過神經電訊號干預的策略,不僅為目前束手無策的小細胞肺癌帶來曙光,也可能延伸至其他惡性腫瘤的治療發展。未來,抗癲癇藥物甚至神經毒素的創新應用,或將成為癌症醫療新趨勢。


觀點:從飲食與生活習慣預防、輔助治療

這篇研究揭示小細胞肺癌惡化與神經電活動有關,雖然屬於醫學與腫瘤生理層面的重大突破,但身為營養師,我們更關注的是:在疾病尚未發生前,我們能從哪些營養與生活習慣著手來預防癌症,或在確診後透過飲食支持病人,幫助身體對抗疾病與療程帶來的副作用。

1. 吸菸與營養素耗損息息相關,戒菸是第一步

新聞中提到,小細胞肺癌多發生於長期吸菸者。除了導致肺部細胞變異外,吸菸也會:

  • 耗損維生素C、E與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使細胞更易受自由基損傷;
  • 增加體內慢性發炎反應,促進癌細胞環境形成。

2. 高抗氧化飲食,有助於減少癌症風險

研究顯示,氧化壓力與神經性腫瘤可能有關,尤其在癌細胞活性與發電行為之間,存在自由基參與的可能。

  • 多酚與植化素:如莓果、綠茶、紅石榴、薑黃,具抗發炎與調節細胞訊號傳遞的潛力。
  • 維生素C與E:如奇異果、橙子、杏仁、酪梨,有助於中和自由基。
  • 深綠葉菜與十字花科蔬菜:例如花椰菜、甘藍、芥藍,富含植化素與抗癌酵素誘導劑。

3. 神經系統與營養的關聯:補充穩定神經活動的營養素

研究提到抗癲癇藥物可能有抑制癌細胞「放電」的潛力,這也讓人聯想到某些與神經穩定相關的營養素可能具輔助作用,例如:

  • :有助神經傳導與肌肉放鬆,來源包括南瓜子、菠菜、豆類。
  • 維生素B群(特別是B6、B12、葉酸):參與神經訊號合成與修復。
  • Omega-3脂肪酸(EPA、DHA):具抗發炎作用,對大腦與神經系統有保護效益,主要來自深海魚(如鮭魚、鯖魚)或亞麻仁籽、奇亞籽。

4. 癌症治療中的營養支持:維持體力、防止惡病質

即使新療法未來得以應用,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時,仍可能出現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營養不良等情況。

  • 小量多餐,避免空腹過久;
  • 補充高品質蛋白質(如雞蛋、豆腐、魚肉)以支持修復與免疫;
  • 若有吞嚥困難,可改採流質或半固體飲食;
  • 必要時輔以營養品或高蛋白飲品,避免營養流失。

預防勝於治療,癌症防治的「營養防線」不可忽視

這項研究強調了腫瘤與神經電訊號的關聯,但身體整體的代謝與免疫狀況,同樣在癌症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建立抗發炎、抗氧化的日常飲食模式,才能真正降低長期癌症風險。

  • **文章僅供參考,請依個人情形洽專科醫師就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