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尿液檢測技術:為甲狀腺癌術後追蹤開創全新指標
台灣大學醫學院與台大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全球首見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代謝內分泌科主任王治元教授領軍,針對甲狀腺乳突癌與濾泡癌患者,進行術前與術後不同階段(包括3個月與6個月)的尿液樣本收集。透過尿液中的一種特殊蛋白質——外泌體甲狀腺球蛋白(U-Ex Tg),可以準確監控甲狀腺癌術後是否有復發風險,且此技術無需侵入性操作,並具備高度靈敏性與可重複性。
這項研究突破傳統的血液檢測限制,相關成果已刊登於國際高排名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並獲得美國、日本與台灣的多項發明專利,證明其創新價值與臨床潛力。
為何需要新檢測方式?
傳統上,醫師會使用血液中的甲狀腺球蛋白作為判斷術後是否復發的主要指標。但這個方式可能會受到抗體干擾,而且若想提高檢測準確率,必須注射昂貴的重組促甲狀腺激素(rhTSH),對病人而言,不僅費用高昂,身體也可能感受到不適。
相較之下,尿液檢體採集簡便,且不會對身體造成壓力。這次的研究顯示,尿液中的 U-Ex Tg 在某些血液指標失效的情況下,仍能有效指出是否有癌細胞殘留或再生,是一項重大突破。
臨床意義與未來應用
對營養醫學與慢性病管理來說,**「非侵入性、高靈敏度的生物標記」**是個極具價值的工具。透過這樣的創新檢測方式,臨床醫師能更早識別癌症復發趨勢,並根據檢測結果適時調整營養計畫與生活方式建議,有效降低病人後續發生營養不良、體重異常或免疫低下等風險。
王治元教授表示:「這項技術能幫助病人避免不必要的昂貴檢查,心理壓力也大幅降低。我們希望這項技術將來能成為甲狀腺癌術後的標準追蹤方法。」
接下來,研究團隊計畫擴大樣本規模,進行跨院、跨國的臨床試驗,檢驗這項方法在不同族群與癌症亞型中的適用性。
研究亮點
分析結果指出,U-Ex Tg 的濃度與腫瘤大小及病理分期有明確相關,特別是在無法從血液中得知病情的案例中,這項尿液指標提供了可靠資訊。更進一步,團隊也觀察另一種與癌症有關的尿液蛋白質——半乳凝集素-3(galectin-3)。將這兩種蛋白進行動態追蹤,有助於建立更完整的復發預測模型,未來甚至可能發展成多重指標的整合診斷平台。為甲狀腺癌患者的術後照護帶來了嶄新的可能。
健康策略參考
甲狀腺功能失調與癌症治療過程,常常會對病患的代謝健康與營養吸收造成影響。這項突破性的非侵入性尿液檢測,不僅讓臨床照護更精準,也為營養醫學介入創造了新的契機。
若能結合營養狀況監控與U-Ex Tg檢測,或許有望發展出個人化的癌症康復營養照護方案。
甲狀腺癌治療後的患者,常面臨以下挑戰:
- 甲狀腺全切除後需終身補充甲狀腺素
- 體重波動、代謝減緩、疲勞感明顯
- 缺乏明確生物指標以評估復發風險
隨著臺大醫院新技術「U-Ex Tg尿液外泌體檢測」的問世,醫療團隊能更早辨識癌症復發風險。
傷口癒合、穩定甲狀腺素濃度、維持體力
- 蛋白質充足攝取:每日建議1.2–1.5 g/kg體重
‣ 高生物價蛋白質來源:魚、蛋、豆腐、乳製品 - 抗發炎營養素補充:
‣ Omega-3脂肪酸(如:亞麻籽油、深海魚)
‣ 維生素C、E、硒(增加外泌體品質與修復力) - 腸道保健:補充益生菌與膳食纖維,協助排毒與提升免疫
平衡荷爾蒙、減少復發風險
- 低升糖指數(GI)飲食:控制胰島素波動,減少內分泌干擾
‣ 地瓜、糙米、藜麥等取代精緻澱粉 - 促進甲狀腺素利用的營養素:
‣ 鋅、鐵、維生素A、維生素D(增加T3活性轉換) - 維持健康體脂比:防止因新陳代謝下降造成的體重增加
預防復發、支持長期健康
- 建立抗癌飲食型態:可考慮地中海飲食或以植物為主的飲食
- 忌口建議:避免過多加工食品、糖分與反式脂肪
- 進階營養補充(需專業指導下進行):
‣ 綠茶萃取物、薑黃素、硫化物類蔬菜(如花椰菜、大蒜) - 生活面同步調整:
‣ 每週進行中強度運動3–5次
‣ 每日靜心、減壓練習,有助於降低慢性發炎與癌症風險
- **文章僅供參考,請依個人情形洽專科醫師就醫。